NEWS

新闻资讯

校友访谈 | 张子洋:从二外到华为,时代巨轮载我向前

文字:林骏佳 摄影:张子洋 来源:党委宣传部 2023-04-28 字号:[ ]

【编者按】一个多月前,张子洋结束了在华为为期半年客户经理的培训,被外派到了沙特阿拉伯。从二外到华为,从一个小县城到首都北京,再到海外,2022届阿拉伯语专业毕业生张子洋表示,“五年前的自己很难想到会有这样的机会,从一个平台跃迁到更大的平台,不同的平台让我拓宽了眼界,看得更远。”

张子洋近照

勇敢的我,群面carry全场

毕业季年年有,这回轮到张子洋当主角。

张子洋毕业之际,直接就业的想法十分明确,为此他积极准备,多管齐下。在招聘网站上简历海投、校招、企业校园宣讲会等都不落下,最终结果令人十分满意,他成功拿到了华为客户经理岗位的offer。

“我是个害羞的人,但群面的时候完全carry全场。”在华为官网投了简历、在线笔试后,张子洋就收到了面试邀请,抱着乐观的心态去勇敢尝试。在群面时他所在的小组比较安静沉默,他顺势担任起领导者、协调者、总结者的角色,“群面后我觉得有把握,应该‘稳了’。”

张子洋的组织能力和自信来源有迹可循,他用认真的态度和负责的行为积极运营中东学院公众号,一路从成员做到负责人,最后成为新媒体中心主席,从文案到排版,再到发布的创意全过程,他已经熟练掌握了。

学院负责老师对内容进行评审和提出修改意见时,张子洋有不同的意见时会勇敢站出来,直言他的想法和建议。“我们学院老师都很包容我们的想法,也受得住我们的奇思妙想。”他说自己能更快地适应职场,受益于他较早跳出了“学生思维”。“这个过程培养了我独立思考的能力,不是顺着谁走,而是建立起了自己的独立审美和沟通模式。”他说。

“我学习好,除了自己的投入,还有老师们的倾囊相授。”张子洋对老师们的感激之情,溢于言表,其中令他最怀念的是,陪伴了他大学四年精读课的马涛老师,“我永远怀念马老师的课堂。她教授的每一个点、设计的延伸,都有她自己独特见解;她把自己最宝贵的经验传递给我们,幸运的是,我们感受到了,很自然地接收到了。” 

大三下学期,张子洋和室友们又绕着校园完整走了一圈。他说如果有机会再回学校,他想再走一遍,从宿舍到食堂、教学楼到图书馆……

成长的我,搭起文化交融的桥梁

“为期半年的脱产培训,去了解华为的产品服务流程,学习各种沟通交流方式,感觉上了个大五。”张子洋和同批入职的同事们一起学习,也经常接触到海外各种政府机关、企业,这让他在思想碰撞中缔结了深厚的友谊,在各大场合中历练了自我。“我收获了在校园里接触不到的观点和想法,这让我深受启发,快速成长。”

张子洋在吉达

张子洋外派到的第一个城市是沙特第一大港——吉达,“去到那里,当地人对我十分热情。”张子洋也会主动和他们打招呼,但在交流时,他明显感受到阿拉伯地区间方言的差异性,所以在专业的商业活动中,他们更会选择用英语交流。

他们互加了社交账号,经常分享日常、学习方言、交流文化,张子洋对他们的聊天话题颇有感触,“他们会问我‘成龙’、‘李小龙’,好像他们对中国文化也就知道这么一点。”

“但在信息技术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,他们知道很多像华为这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品牌。”张子洋坦言,中沙的文明源远流长,但还存在一些隔阂,相对于阿拉伯和欧洲的关系,中阿关系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,“二外注重培养具有家国情怀、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,我们应该肩负起这样的责任,搭起文化交融的桥梁。”他也有很长的路要走,希望在中阿的文化交流与商务沟通中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
时代变革深刻宏阔,张子洋深感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日趋紧密,国际地位不断提高,这为青年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,而他也幸运地乘着时代发展的巨轮,骄傲着,奋进着。

相关阅读>